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下称“纲要”),立足学院所在地增城市,服务区域经济,主动适应我省及本地区新时期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和人才发展的需要,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及发展规划,本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提出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重要方面实施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根据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0)》精神,以《广东新华教育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为指导,主动适应广东及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及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
二、基本要求
1、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了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职业。要培养学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就树立这种职业的准员工意识,各专业要组织专业教室深入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去,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 撰写《市场人才需求与专业分析调研报告》 ;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按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的组织或结构,它确定各门类课程在课程目标体系中的内容量、课时安排和课程顺序的分工及配合关系。各专业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深入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整合课程,探索以“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为载体来设置课程体系,并将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系列课程贯穿各课程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紧贴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构建“职业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职业群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结构,并开始贯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条主线,形成“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
3、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系统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系统开发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并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要反应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要求。
4、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高职教育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观念,围绕需要学生掌握的本事和能力,从立足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学会做什么、怎么做,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融基础理论的学习于实践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指导,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力度
各专业要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其支撑的课程群,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同时,加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力度,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合格证书。
6、以行业企业运行周期为参照,改革现行教学运行制度
以订单班和教改试点专业为重点,打破现行三年六学期的教学运行周期模式,积极探索和试行多学期、分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运行制度,按照行业、企业运行周期来确定教学运行周期和教学空间、实践组织模式,实现教学运行周期与行业、企业运行周期的对接。在取得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